w88新闻在线网> 专题->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
央视当年报道的皮勒村“骑骆驼求学”已成历史

帕米尔高原小村新传

2020-07-27 09:50  来源:w88日报

2011年,中央电视台报道皮勒村40多名孩子攀悬崖到县城求学的画面。

村民出村曾经用的溜索,现在成了历史。后面就是新修的皮勒村大桥。

采摘杏子的皮勒村村民。

皮勒村组织农牧民学习打馕、制作烤包子。

□本报全媒体记者 李春霞

■新闻回放

2011年,中央电视台连续播出《骑骆驼求学记》《走基层·塔县皮里村蹲点日记》节目,讲述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马尔洋乡皮里村(现称“皮勒村”)的40多名孩子骑着骆驼蹚过叶尔羌河,溜索道、攀悬崖,跋山涉水近200公里,用时两到三天到县城求学的故事。节目中险峻的山路、贫困的物质条件、孩子们不屈不挠的求学精神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

那里的路修好后,乡亲们的生活有怎样的变化?近日,本报记者前往皮勒村进行探访——

6月29日清晨,马尔洋乡皮勒村村委会大院,一周一次的升国旗仪式正在举行。国歌声响起,全村老少向国旗行注目礼。徐徐升起的五星红旗迎着朝阳,格外鲜艳。

升旗仪式后,村民们随着欢快的音乐起舞。村委会门口的柏油路上,驶来几辆自驾游车辆。片刻,七八位游客陆续进入村委会大院,他们被欢快的音乐声和身穿塔吉克族服饰的村民们吸引,拿着手机不停地拍照、录像。“以前在电视上看过皮勒村的报道。这次到喀什后,有朋友推荐我来看看,果然变化很大,路很顺畅,不虚此行。”游客罗斌对记者说。

骑骆驼滑索道出村成历史

一桥飞架叶尔羌河

皮勒村四周环山,像是在一口碗的底部。村子距马尔洋乡政府51公里,距塔什库尔干县城186公里。出县城向东南方向,顺着狭长的山谷,翻越海拔4000多米的达坂,路过马尔洋乡政府,继续前行,便看到皮勒村的路牌,乌黑崭新的柏油路延伸至深山。路两边,一边是陡峭的悬崖,另一边是奔腾而下的叶尔羌河。

这条路,就是央视节目《骑骆驼求学记》中孩子们的求学之路,也是游客罗斌一行到皮勒村的路。在当年的节目中,一名叫巴哈古丽·努斯热提的女孩和弟弟布热布里·努斯热提在妈妈和村干部的一路护送下,溜索道、骑骆驼过河,饿了啃干馕,渴了饮河水,晚上在牧民沙力木·努牙克家借住,第二天深夜才到达县城的寄宿制学校。

6月27日下午,记者来到皮勒村,找到当年在节目中出现的村党支部书记库热西·阿不力地肯木。“路太难走,每年开春和秋季送孩子上学,我们都捏着一把汗,生怕有孩子掉河里。”库热西对那时的情景记忆犹新。他说,因叶尔羌河水流湍急,村民、牦牛等被冲走的事以前时有发生。

库热西翻出当年的老照片。一张照片上,5名村民抬着一辆摩托车蹚过叶尔羌河,水深至大腿处。怕水没过摩托车油箱,他们用两根比胳膊还粗的木棍分别穿过前后车轮,把摩托车抬过水面。“这条路让我们吃尽了苦头。”库热西感叹道。

那时,除了送村里孩子上学,库热西一年也就趁开会去一两次县城,而有些村民甚至一辈子没出过村。

后来,当地政府开始投入资金修路。2013年,从乡政府通往村里的50多公里砂石路修通了;2014年7月15日,皮勒村大桥竣工通车。库热西说,当时村里特意搞了个通车仪式,纪念这个皮勒村的“大事件”。

“路通了,孩子们上学再也不用骑骆驼、溜索道了。一到开学,就有汽车来村里,把孩子们接走,娃娃们少吃些苦,我们也放心。”在离库热西家不远的巴哈古丽家,记者见到了巴哈古丽的妈妈阿努尔·沙吾扎特,她感慨地说。

虽然是砂石路,但汽车可以开进深山里的皮勒村,建材也可以运进村了。2016年起,村民们陆续搬出了土坯房、石头房,搬进了安居房。

2019年,平坦的柏油路通到了皮勒村,村民们走出大山的路更便捷了。目前,全村共有义务教育阶段学生140人,入学率100%。以前因道路难行或家庭贫困失学、辍学的现象再也没有了。

如今,巴哈古丽在县城当协警,弟弟布热布里参军入伍。当年和姐弟俩一起骑骆驼求学的孩子,很多都走出了大山:库热西的儿子木布拉克夏在库尔勒市一家驾校当教练,沙力木的儿子卡地尔艾孜木在陕西省读大学……

现在,巴哈古丽经常会回家看望父母。从县城到村里,原来她骑骆驼求学时需要走两三天的路,现在4个小时就到了。

记者进村时,在皮勒村村口的叶尔羌河面上,看到两道溜索,那是以前村民出村的必经之路。如今,溜索依然在,但它已完成使命,成为历史的见证。距它不远处,总投资1133万元、全长207米的皮勒村大桥横跨叶尔羌河,连通了皮勒村通往外界的道路,铺就了村民走向幸福生活的坦途。

“一双鞋难倒一家人”成历史

每一个院落都透着幸福

路通了,村民的生活开始一天天变了模样。

阿努尔在村里开了一家小商店,从村民生活必需的盐、茶叶,到休闲的瓜子、啤酒、饮料,还有小孩子喜欢的零食、玩具,在这个商店都能买到。

“一个月去县城进一次货,当天就能跑个来回,方便。”阿努尔告诉记者,这个小商店一个月能为家里增收1000元。而在道路修通前,村民们如果想买生活物资,去趟县城来回得五六天。

近10年过去了,与《骑骆驼求学记》中的形象相比,阿努尔明显有了皱纹,但看起来却更加精神。她热情地邀请记者去她家做客。

整洁的安居房里摆着沙发,茶几上放着各种干果。阿努尔家养了20多只羊、2头牛和1峰骆驼,护边补贴、养殖收入和小商店盈利,让这个家的日子越过越舒坦。她还特意告诉记者,丈夫已60岁,每个月都能领到养老金。“山里人也有养老金,以前想都不敢想啊。”阿努尔脸上笑开了花。

“一双鞋难倒一家人”,当年央视节目中这个片段让观众印象十分深刻。鞋子的主人胡马加尼·阿里米江尼当年因家庭贫困,不得不穿着磨破了底的鞋子去上学。节目播出后,社会各界纷纷送来关心关爱,给胡马加尼所在的学校寄去了很多学习、生活用品。

胡马加尼高中毕业后回到村里。2018年,她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较高、沟通能力强,被选为村团支部书记。6月28日,记者走进她家,漂亮的安居房,鲜艳的五星红旗在房顶迎风飘扬,院子里红黄相间的栅栏和翠绿的蔬菜相映成趣。

“以前住土坯房,现在住安居房;以前到河里提水,现在喝自来水;以前烧柴,三块石头一口锅,现在用液化气,一拧开关火就着。我家有护边员补贴和养殖收入,以前的穷日子都过去了。”胡马加尼的父亲阿里米江尼·依明白克跟记者细说这几年生活的变化。

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驻皮勒村第一书记热合曼·吾甫尔介绍,这几年,当地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、物力、财力,改善皮勒村基础设施和村民生活。“县里发动各单位来支援皮勒村,硬化入户道路、改建卫生厕所、搞庭院建设,各族干部都来帮忙。”热合曼说。

如今的皮勒村,水、电、路、广播电视、通信宽带等“五通”早已实现,家家庭院整齐,户户建了卫生厕所。全村村民基本医疗保险、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100%,学有所教、病有所医、老有所养在这里成为现实。

热合曼自豪地告诉记者,皮勒村村民人均收入从2010年的不足千元增至2019年的8663元,实现了整村脱贫。

6月底,正是山里杏子成熟的时候,一颗颗红杏挂在枝头。在村里溜达了一圈,罗斌一行感慨:“真有种世外桃源的感觉。”

“与世隔绝”的生活成历史

转变观念把贫困远远甩在身后

“热书记,我家刚买了几十只鸡,这个疫苗咋弄,你帮我想想办法。”6月29日一大早,皮勒村村民开沙尔·努热力就来到村委会。

开沙尔主动养鸡,这让热合曼颇感欣慰。要知道,开沙尔原来是村里有名的酒鬼,天天醉得不省人事,日子过得一团糟。有一年县上的干部到他家帮他砌卫生厕所,都被他赶走了。

“你教我们学技能,带着我们养鹅、养鸽子,我们自己也得想办法。就像你在村民大会上说的,‘不能光等靠要’。”开沙尔不好意思地解释。

因为路不通,皮勒村村民多年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,除了在山间贫瘠的一点耕地刨食和放牧,没有别的技能。“村民普遍文化水平低,即使出了村,他们对外界也很陌生,有些胆怯。”热合曼说。

2018年初,热合曼刚到皮勒村驻村时,全村116户人,有94户贫困户。面对皮勒村的贫困现状,热合曼这个驻村第一书记没少费心思。

热合曼从提升村民技能入手。他多方联系了一家培训学校,可人家嫌皮勒村太偏远,不愿意来。热合曼磨破嘴皮子,终于说服了校方,到村里开办了烹饪、手工编织、电焊技能培训班,持续近一年时间,培训村民近百人次。

有些村民学会了电焊。村里搞庭院建设,外面的施工人员不愿来,村民就自己动手,焊接钢制葡萄架、围栏等。村民牙热库尼·那夏电焊学得好,靠着这门技术,一个月能挣三四千元。

很多妇女参加了烹饪培训班,厨艺见长。一些妇女在驻村干部和村干部的鼓励下,开始尝试到县城打工。6月28日中午,在村委会的食堂,记者遇到了正在帮厨的汉尼木·都比热。她在县城一家餐馆当服务员,趁周末回家看看。她爽快地告诉记者:“一个月能挣2000多元,比待在家里强多了。”

还有头脑活络的村民,看到有游客来皮勒村旅游,就开起了农家乐,吃上“旅游饭”。村民努尔比给·依斯拉木家开的农家乐有4个毡房、20多张床位。“这两个月接待五六十名游客,挣了几千元了。”努尔比给干劲十足。

热合曼还带领村民搞起特色养殖。村民挣钱的门路越来越多。看到周围的邻居一天天富起来,开沙尔心动了,加上热合曼经常到他家里做工作,他逐渐变得勤快起来。

“脱贫不能光靠帮,内生动力才是关键。村民尝到了勤劳致富的甜头,从原来的被动干活到现在的主动找活干,这种思想观念的转变是我们最想看到的。”热合曼说,如今,皮勒村户户养鹅、鸽子、牦牛,有3家开了商店,8户村民买了车,8人跑运输,20多名村民走出家门,实现了转移就业。

记者随热合曼走进开沙尔家,干净的庭院里种着大豆、青菜,还有几棵新栽的核桃、李子树;房前的葡萄架上,攀爬着开春种下的葡萄。厨房中,锅碗瓢盆整齐地放在橱柜里。客厅里,“美丽庭院示范户”的绶带悬挂在醒目位置。由于转变很大,表现突出,去年,从“后进”变为“先进”的开沙尔被县里表彰,奖励给他1头褐牛和1台翻耕机。

“我都被表彰了,要更努力,干得更好才行。”开沙尔诚恳地说。

清晨的阳光越过高山,照耀着皮勒村的家家户户。这个曾因贫困出名的偏僻山村,如今已把贫困远远甩在身后。在党的好政策滋润下,村民用自己勤劳的双手,一步步走上通往幸福的小康之路。

■采访手记

把外在推力转化为内生动力

□李春霞

走在皮勒村平坦的道路上,采访皮勒村的一户户村民,看到整洁的庭院、来来往往的汽车、挂满枝头的红杏,还有村民发自内心的笑容,记者深深感受到这个村正在把外在推力转化为内生动力,从内而外迸发出向上的力量。

皮勒村旧貌换新颜的背后,是党的好政策惠及每一户农家、每一个村民,也是驻村干部、村干部带领村民不怕艰辛、攻坚克难的成果。采访时,很多村干部、村民跟记者说起驻村工作队的故事:为了把技能培训点办到村里,他们跟培训机构磨破了嘴皮子,还学习烹饪技能教村民;村里搞庭院建设时请不来工程队,他们就带着村民干,平整土地、栽树种菜;他们还多方协调燃气公司,给村民供应大罐的液化气,光运输成本每家每年就节省1000多元;养鹅、养鸽子村民有顾虑,他们自己出钱,先养起来给村民作示范;村民养的鹅下蛋了,他们又东奔西走卖鹅蛋……

从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而言,皮勒村位于高原深山,生存条件艰苦,生态环境脆弱,脱贫攻坚难度比别的地方要大很多。但实践证明,无论多难,只要意志坚定,办法总比困难多。

如今,皮勒村变美了,但更重要的是村民的思想变了。在驻村干部、村干部的带动下,村民从“要我脱贫”变成“我要致富”,他们内心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,奔向幸福的脚步走得更加坚实。

祝愿皮勒村的日子越来越好!

〖2020.07.27-09:50〗 责任编辑:王素萍


友情链接